江苏启泓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Jiang Su Qi Ho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poping Co. , Ltd.
锦鲤在中国
来源: | 作者:pro9d7c85 | 发布时间: 2020-06-02 | 2918 次浏览 | 分享到:
日本锦鲤第一次输入中国是在1938年(日本昭和十三年),由东京的松冈氏将一批贵重锦鲤送给当时的伪满洲国皇帝,这也是日本锦鲤第一次输入到海外。但是,当时的中国正受到日本的侵略和压迫,因此,锦鲤根本不可能在中国得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逐渐富强,中国人民不计前嫌,于1972年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日本锦鲤第一次输入中国是在1938年(日本昭和十三年),由东京的松冈氏将一批贵重锦鲤送给当时的伪满洲国皇帝,这也是日本锦鲤第一次输入到海外。但是,当时的中国正受到日本的侵略和压迫,因此,锦鲤根本不可能在中国得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逐渐富强,中国人民不计前嫌,于1972年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了纪念两国友好建交,曾将一批锦鲤作为吉祥物赠送给周恩来总理。这批锦鲤交由北京花木公司养殖,由于种种原因,这批锦鲤也没有在中国生根发芽。1983年香港的苏锷先生将国际市场正开始发展的日本锦鲤引入了中国,并在广州兴修了大型养殖场,后香港银伸有限公司与广州花木公司正式签约建立了金涛企业有限公司,从事锦鲤养殖,该养殖场是中国第一个锦鲤养殖场,它拉开了中国当代锦鲤产业的序幕。到了1997年,为庆贺中日两国恢复邦交25周年,日本著名的对华友好人士平泽先生向中国赠送了108条日本锦鲤,该批鱼被饲养在四川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图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锦鲤养殖的先行人。左为许品章,中为苏锷,右为李震德。许品章、苏锷二人合作最早在中国引进、饲养日本锦鲤。李震德曾任北京花木公司金鱼场场长,日本首相送给周总理的第一批锦鲤就养在其所工作的金鱼场

  随后,中国锦鲤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我国的锦鲤产业已初具规模。养殖场不仅分布在水族观赏鱼产业发达的广东、福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市,而且在湖北、四川、云南、东北等地域都有发展。各养殖场的养殖面积大小不等,小的几亩,面积较大的达数十亩至百亩之间,还有一些数百亩乃至逾千亩的,这些养殖场有的属于内资企业,有的属于中外(港澳台)合资企业。总的来说,饲养锦鲤已经成为渔业特种经济发展的亮点。国内目前年产锦鲤鱼苗数百亿尾,并赢得各国同行(特别是日本同行)的广泛关注。日本,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多家锦鲤专业杂志都曾以大篇幅对我国的锦鲤业作深度报道;近几年日本、欧洲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陆续有同行前来考察和洽商。


  随着人们对观赏鱼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我国观赏鱼年交易额从2000年占全球交易额的5%增长到2009年占全球交易额的16%,约8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锦鲤在国内观赏鱼交易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6%迅速增至2010年的20%左右,约合人民币12亿元。


  锦鲤在中国(二)

  发展锦鲤产业具有以下四个优点:

  第一,产业链延伸较广。它除了锦鲤产业内部高度关联的种苗、饲料及渔药等产业外,还与水族器材、休闲娱乐、科普文化等外部产业密切相关。广泛的产业关联性,使之较传统的水产产业辐射面更广。笔者认为,锦鲤产业直接带动10个大类、100多个相关产业发展;1名从事锦鲤养殖的农民可创造5个相关产业的就业岗位;1万元锦鲤养殖产值直接衍生出4万元相关产业产值。

  第二,产品附加值较高。同食用水产品相比,锦鲤更注重色、形、态等个体特征,对锦鲤的价值评比也往往更相似于名贵猫、狗等宠物产品。因此,锦鲤的价格与一般食用鱼的价格差异很大,而且个体价格差异也很大,产品附加值高。
第三、单位面积产出较高。锦鲤养殖单位水体的产出明显高于其他水产品和农产品的种养生产,同比效益高。

  第四,产业运营模式较多。锦鲤产业的特点导致了它的产业运营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商品鱼生产,它需要整合技术、环境、文化等多重要素,集中体现在已突破传统的产品营销模式转化为文化营销、批发市场、零售的花鸟市场、专业会展销售、民间自发的比试交流销售、网上直销、拍卖等跨领域多式样的综合销售模式,因此锦鲤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图 中国的锦鲤养殖业主正在筛选商品鱼

  但是我国锦鲤的养殖生产和鉴赏都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可谓:“赏者还不怎么会赏,养者亦不太会养。”

图  目前国内所产锦鲤品质一般

  首先,国内生产的大多数锦鲤档次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病害问题:病害基础研究薄弱,缺乏锦鲤主要疾病的防治方法,面对逐年增加的病害,难有快速有效的解决措施;第二,养殖技术问题:目前锦鲤养殖多采用传统的食用鱼养殖方法,没有专门的适合观赏性状发展的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造成商品鱼品质普遍较低;第三,营养问题:营养学研究基础薄弱,缺乏对锦鲤营养参数、消化生理、增色剂与体色的关系等方面的了解,缺乏适合锦鲤生长、增色的专用饲料。

  其次,国内锦鲤爱好者数量发展缓慢。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多集中在乡村地区,但消费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大城市开发迅速,人口密集度很大,绝大多数人居住的都是单元楼房,没有自己的庭院,这使得中国爱好者欲养锦鲤而无空间。锦鲤是大型温水性观赏鱼类,虽然幼苗阶段能在水族箱中暂时饲养,但成年以后还是需要更大的池塘空间,而且锦鲤的生长、发色与饲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只有生活在幽静凉爽的池塘中的锦鲤,才能最终展现优美的体态。因此,在发展锦鲤产业和推广锦鲤爱好者上,国内还需要一段时间。

  再者,锦鲤的繁育、养殖并不困难,但培育出一条花纹漫延漂亮、色质油润光彩夺目的优质锦鲤,则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

图   大量应当被淘汰的鱼苗在国内仍然被养大后按重量出售

  因为锦鲤是由鲤鱼基因突变产生的,品种的遗传不稳定,导致后代的优劣差异很大。目前,市场上优质锦鲤和普通锦鲤的售价相差很大,例如10-15厘米体长的普通锦鲤,在观赏鱼批发市场售价通常是10-20元/ kg,相同规格的优质锦鲤每条售价则可达100-1000元,如果出口欧美则价格更高,而且锦鲤达不到A、B级,根本不能大量出口,可见培育优质品种和劣质品种的差异。

图   锦鲤分级情况

图   锦鲤的亲鱼

  但还应看到,我国是一个水产养殖的大国,具有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淡水养鱼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养鱼经》就诞生在中国。当前中国水产养殖技术居世界前列,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并融会贯通各种水产养殖技术。例如鲤鱼的饲养,在中国一直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江西的荷包红鲤、兴国红鲤、广西的龙州镜鲤、湖南的团鲤等,在中国至少也有上百年的人工养殖历史。在学习日本先进的锦鲤养殖技术的同时,如果能融会国内传统的养殖经验,必然能培育出更高品质的锦鲤,并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锦鲤生产路线。

图 范蠡所著《养鱼经》是历史上最早的淡水养殖著作

  近几年,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锦鲤俱乐部,且各地渔业管理、研究部门和各种社团组织的锦鲤比赛也层出不穷。中国水产学会观赏鱼分会、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水族协会、广东省锦鲤同业会等单位近几年为推进锦鲤文化事业的发展,每年都在北京、广州等地举办锦鲤大赛,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参观人数已从一开始的十余万人次,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上百万人次。在大赛期间,参赛鱼有几百到数千尾,而且还聘请日本、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地区和国内各地的有关专家担任评委,并开展学术论坛,不仅专业学者间可交流、学习,而且对培育市场、增加市民对锦鲤的认识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锦鲤在中国的发展虽然仅仅是个开始,但由于中国人民勤劳智慧,淡水养殖历史长,经验丰富,时至今日,锦鲤的养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之,中国人自古就对鲤鱼有特殊的喜爱,往往用“鲤鱼跳龙门”的比喻,去形容人们的飞黄腾达,官运亨通。广东、港澳等地信奉以水为财,于庭院或阳台养鲤已成为一种时尚。养殖锦鲤不但能怡情养性、美化环境,而且只要具备正确的鉴赏眼光和饲养方法,以低价购进的有前途的中小锦鲤,经过培育,若能在比赛上获奖则身价倍增,不但可以让人享受饲养与完善的乐趣,还可以保值增值。有了这些优势,相信不需几年,中国的锦鲤产业就会飞速发展起来。

图   锦鲤大赛现场